1.物联网数据管理主机由软件和硬件共同组成,作为一个管理平台,运行在稳定的Linux内核之上,依托高性能专业级处理器,提供极高的安全性、灵活性和稳定性,同时具备优异的扩展能力。该平台支持高速实时的多任务处理,兼容IEEE网络标准,能够连接暖通、智慧安防、音视频、智慧消防、网络和能耗等多种弱电系统设备。
2.平台需要具备多种协议的解析能力,包括Modbus、 OPC、 BacNet/IP、MQTT、TCP、UDP、Http(s)、SSH、TELNET、COAP、LwM2M等,以确保多样化设备的接入与数据通信。
3.物模型接入和集成方面,平台必须支持将物理世界中的设备进行数字化,并通过物模型构建,提供基于物模型的开发环境。
4. 规则引擎是平台的关键功能之一,它能够根据设备上传的数据或事件触发规则,从而执行通知或将数据发送至指定的业务接口,或下发操作指令。
5.驱动管理功能需要确保平台支持标准化的通讯数据格式,特别是针对非标准协议和定制协议的设备,平台需通过物模型驱动管理实现存量设备的兼容集成。
6.平台还应提供应用使能服务,方便上层应用或第三方应用进行数据订阅、数据转发、场景应用与数据采集,涵盖服务注册、规则引擎和数据流转服务等内容。
7.可视化服务也是平台的一大亮点,它需要为用户提供直观、友好的操作界面和监控服务,帮助用户有效监测设备的可用性,并及时处理风险告警。
8.离线应急功能同样必不可少,平台应在断开与上层应用或第三方应用的连接后,依旧能够离线操作,以避免由于平台故障导致的服务不可用情况。
9.平台必须在通用安全方面具备强大的能力括数据安全、通信安全、身份验证和物理安全的综合保障。
10.身份鉴权要求平台能够对登录用户进行严格的身份识别,确保唯一性和复杂性,并定期更新验证信息。建议采用多种验证技术,包括密码和生物识别等方式,其中至少一种方式应基于密码技术。
11.在平台交互安全方面,需规范物联网平台与业务系统、管理系统及下层设备之间的交互,确保数据加密传输及接口配置的安全性,并进行交互审计。
12.平台的网络数据传输必须符合HTTPS协议标准,使用加密技术对身份验证信息进行保护,确保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。
13.平台应具备支持用户IP软件应用、SaaS服务应用、IOT设备连接及API数据管理的能力,提供标准化的API接口与协议文档,实现与上层应用的无缝对接。
14.在设备接入方面,平台需具备高效的零代码接入功能,通过物模型库定义数据物模型,实现大规模设备接入,快速部署物联网应用。
15.物模型需支持多项功能,包括设备属性数据采集、传输、转换、过滤、存储以及安全接入认证,同时具备告警管理、事件处理、能力定义等能力。
16.平台应提供物模型属性配置功能,支持第三方设备驱动属性的设置,包括ADDR值、IP地址、用户名和密码,用于设备认证、数据连接与调试。
17.物模型认证管理是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,确保通过认证机制建立双向数据连接,分析和处理数据,并支持外发,帮助进行设备的实时监测、调试和管控。
18.平台应支持多种物模型的接入管理,如音频、视频、环境、传感、安防、机电和执行器类物模型,确保这些物模型具备独立的操控与调试能力。
19.平台需能够处理异构数据,支持数据集转换、数据融合,处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,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集成。
20.在数据备份方面,平台需要支持多种备份方式,包括本地和云端数据备份,确保数据安全存储。